2005/10/20

從數學而上

1.為什麼要談這些

為什麼會想這些問題? 為什麼我會想要思考數學的問題? 進入資策會的這些年來,為了因應資訊的成長與變遷,總是不斷的在學習新的知識、新的技術、方法。然而,跟剛進資策會的頭幾年比起來,最近幾年自己個人的學習成長,似乎出現了某種障礙與瓶頸。自己很無聊的去做了一些分析,發現,我個人所習慣的學習方法,是希望有人能給我範例,或是直接告訴我怎麼做,然後我再從中習得能力與經驗;如果是遇到不知該怎麼做的理論知識 (沒有適合的範例,沒人確切了解怎麼做),會變得很難將其吸收成為屬於自己的知識並轉化成實作。於是,對於學習本身,漸漸變得不再有興趣;對學習的成果,也不再擁有成就感。學習,似乎只剩下應付,應付長官、應付客戶、應付績效。為何會變成這樣呢? 有什麼地方是不一樣呢? 是不是有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情形呢?


2.我們的習慣、思考邏輯、學習文化

(1).為什麼談學習文化

所謂文化,指一群人,因為有著相同的語言,在時間的累積下,產生了相類似的生活方式、溝通與表達方式以及相同的願景等等… (2007/04 - 傳佩榮教授說:文化分三個層次:器物、制度、理念). 這一群人,對於碰到某個問題,可能會有著相類似的思考邏輯與解決策略;當要學習某項新知,可能會有著相類似的學習方法;當被要求執一個任務,可能也會有相類似的苦惱 – 希望有人告訴我怎麼做,或是希望有人能給我範例…

(2).為什麼談數學

數學是科學的基礎。對於如何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所採行的思考方式,其實會反應在當面對生活問題時,所思考的解決策略方向上;而對於數學的學習與應用方法,也容易反應在一個人對於新知識的學習與應用方法上。所以,當我開始往回推,回頭思考我所受的基礎教育對我現在的影響時,我想到了數學。

(3).數學邏輯的差異:加法邏輯與減法邏輯

當我開始回頭思考我所接受的數學教育時,正好也看到了日前吵的火熱的「建構式數學」(也有人戲稱「賤狗式數學」),因而也開始小小研究一下,這與我以前接受的傳統數學,有何不同。是的,的確是有所不同,而且,也許這就是我想找的答案。我發現,我是贊同建構式數學的,就像我其實贊同CMMI一樣 (我只是不贊同執行方法)。

建構式數學與傳統數學,其實有著基本的邏輯思考差異,這裏只先做簡單區分與說明:

A.加法邏輯 – 建構式數學
把東西一個一個加起來,然後得到結果。
例如:假設一隻筆賣8元,那麼付出8個一元就可以得到結果。

B.減法邏輯 – 傳統數學
把多餘的東西減掉,就可以得到結果。
例如:假設一隻筆賣8元,那麼只要付一個十元,找回兩元即可。
(減法邏輯數學用得最極致的,大概就是菜市場賣菜的歐巴桑,算數之快,真的令人咋舌)

(4).什麼是建構式數學

以下是轉載他人的文章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「建構式數學」是根據國外的教育思潮「建構理論」研發而成,主要教學步驟為「佈題、解題、溝通」,教師的角色由教學活動的控制者,轉變為教學活動的協助者。教師的任務只在於協助學生建構自己的數學概念,並讓學生將建構過程紀錄下來,以培養學生和他人溝通及自我學習、反思的能力。主要有下列五個重點:

A.建構式數學主張讓學生自行解題,再適時引入數學語言做為概念的表徵。

B.鼓勵能容忍異己、欣賞別人。

C.養成主動探索問題、尋求解答的習慣。

D.隨著學生概念的發展,學生的智力及記憶也會有所成長。

E.教師可採用各式各樣的多元評量方式,不再只限於紙筆式評量。


建構式數學的基石在哲學思想層次上是很傳統的,並不是很新穎,至少在古希臘或更早就應該存在,雖然那時的人們可能沒有用這一個名詞。歐基里得的幾何學本身就呈現這種想法。就數學而言,在數學上面冠上「建構式」三個字是完全沒有實質的意義,因為所有的數學都是建構出來的。但把這個思想從哲學層次落到基礎數學教育的實踐,是比較最近的事情。它是強調,小孩建構數學的程序是他能學習且最重要的唯一面象,反對(至少不贊成)教師作價值判斷的引導。因此,對採行建構式數學的教師而言,如何在建構式數學的教學方式下,引導學生由自創式的計算歸結到直式計算規則,而又不會讓學生在學習上引起認知的混亂,這對老師是非常大的挑戰。顯然地,要全面採用建構式教學,至少須要具備底下的因素:

A.數學課程上課時數要多,遠比現有的上課節數要多的多。否則,教師只能在最簡單,最基本的算術規則或生活情境(學生較有具體經驗的那一部份的數學)作大量的建構後,只能花很少的時間去教導學生,較不熟悉或較困難的部份。

B.教學的班級不宜過大。

C.對教師在數學、其它相關連的學科素養(例如科學)以及教師的敬業精神有很高的要求。

End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這裏小小插播一下,「PSP」課程 (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) 的流程設計,其實就有點接近建構式數學 - 要求自主的反省思考,儘量不提供絕對的答案;每一個習題,都是希望學生能思考下一階段的進步。可是,在上這個課程時,發現自己還是習慣要求要有標準答案;而且,我也發現,可能就是自己的思考習慣不好,所以對一個習題結束後應該引發的反思,往往會花掉比撰寫程式還要長的時間,最後更會因為課程時間壓力,而放棄掉這段反省。在這裏提出小小建議,希望以後開PSP課程,能再縮減一半人數,讓教師能更容易去引導個別學生的思考方向,並且將課程時間再增加兩倍,讓上課的學生有多兩倍的時間來思考問題,這樣應該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。


3.不同思考邏輯的優缺點

(1).加法邏輯的優缺點

加法邏輯其實是在組合因子、元素,像堆積木一樣,把一堆稱為「理論」的積木,堆疊組合,然後成為某種結果。這種做法的優點其實就在於創意,因為建構的重點在於堆疊方法的思考過程,而不在於結果,所以允許不同的人,用不同的方式,組合出不同的樣子;其實這就是創意的來源。而這個方法的缺點,就是「慢」。因為要花時間思考堆疊的方法;而且,雖說要「容忍異己、欣賞別人」,可是其實有很多堆疊出來的結果不是我們想要的(也有可能是錯的)。這時候就必須多花時間,將這些不同的思考方向與結果,引導到正確的結果(或直接放棄??)。就如上述文章所說,教建構式數學的老師要多花很多的時間去引導學生。
有去過美國或歐洲的人,可能會發現,他們的店員算數速度很慢;經常在購物結帳時,花很多時間在算錢。其實,我們可以猜測,這些算數速度很慢的人,通常可能是邏輯能力比較差的人。所以這些人可能沒有能力 (或興趣) 去推導創立自己的算式,所以只好死抱著自己會的那一個算式,這樣至少可以得到正確的結果 (反正,錢的計算結果應該是固定的,不會因算式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)。

(2).減法邏輯的優缺點

減法邏輯其實就是在分解因子、原素,把人家已經做好的某個成品,拿來一塊一塊解開,然後再依樣畫葫蘆組起來。明白的講,其實這就是一種模仿能力,這也可以說明,為何台灣會是個「極厲害的仿冒大國」(現在好像要被中國大陸追過去了!?)。
減法邏輯的優點其實就是「快」。因為只要分解、找出某種既訂的流程,然後再循著這些既訂的流程(例如九九乘法表),就可得到標準的答案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數學運算速度,普遍比歐美人士快得多。
這裏需說明一下,加法邏輯所用來組合的「因子」與減法邏輯所拆解出來的因子,其實是有可能不一樣的。而且,對於使用減法邏輯思考的人,因為已經知道結果為何,所以拆解的時候,通常也會思考更有效率的組合因子的方法,進而提昇效益。
事實上,使用減法邏輯思考的人,並非都沒有創意,只是相對而言比較少而已。然而,這也正是減法邏輯的缺點,也正是台灣人比較沒有創意的主因,其實也是目前的教改需要建構式數學的緣由。因為,我們的經濟已漸接近已開發國家的程度,我們已經沒有東西可以模仿了,我們的未來的經濟,如果不能創新、創意出自己的產品來,就有可能等著被淘汰,所以,我們急著使用建構式數學。
我們可以這麼說,理想中的建構式數學,是希望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有一個好方法(乘法)可以執行更快的加法運算,而是希望讓學生自己去找出更快的運算解法,進而產生屬於自己的乘法運算;並不是單純的禁止學生背九九乘法表,而是希望引導學生去推導、創造出自己的九九乘法表。而這種創造的力量,才是我們現在想要的。

(3).台灣式的建構式數學

之前說過,我個人是贊同建構式數學的,只是不贊同我們的執行方法。因為我們現有的政策執行評估、政策決策、以及直接執行教學工作的老師們,其實都是傳統數學下的產物。正如之前所說,要實施建構式數學,是要有條件的,而我們其實遠遠達不到這些條件。所以,沒辦法,我們還是用著以前的方法,以前的出題方式 (題目本身有變的比較生活,但出題目的方式與目標卻仍與過去相同),以前的改考卷的方法硬著頭皮在執行。所以,我們依然習慣著要求標準答案 (很悲哀的,有標準答案,相對也比較公平;畢竟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是很難打分數的),所以當我們出一個題目「一隻筆5元,三筆共多少錢?」,而學生的答案寫著「5+5+5=3」時,這才是對的,如果寫成「3x5=15」就是錯的,因為,這才是標準答案。也因為如此,台灣的建構式數學,一點也不建構。這也無外乎會有許多家長及教育人士要求將數學改回來。

4.依我們分析的優缺點反思過往

(1).過往回憶

在剛進資策會的前幾年,很努力的學了不少知識技術,而且每次學到新的東西,就會想要立刻實際運用在實作上,當看到自己寫的程式在 Run 時,真的很有成就感。回想起來,那一段時間所學的東西,如 C++、Java、PHP、ASP、VB等程式語言,雖然有些是新的程式語言,但其實基本邏輯都很相似。相信一定有人認同,只要能對某個程式語言很專精,要學其他的程式語言其實都很快。另外,在學這些程式語言技術時,很容易可以在很多不同的地方找到許多範例,包括自己專案裏的資深同仁,就有很多範例可依循。話說回來,因為氣象專案過去多使用結構化分析法,比較沒有物件導向經驗,所以在學物件導向技術時,成效與成長就明顯比較慢。
不論如何,一開始的幾年,學習對我而言,是段很快樂的時光,也很有成就感。然而,最近的幾年,所學習的東西,已不在如之前那樣有效果。像是「品質流程」、像是「系統架構」、像是「風險評估」、像是「度量分析」、像是RUP、XP、UML有的沒的等等….這些東西相對起來都比較新,都是程式語言發展到某一種程度後,對於系統開發時會發生的問題所思考的解決策略,所以,這些東西,沒有什麼範例,也沒有什麼人知道怎麼做 (資工所還是台灣CMMI第一呢!!)。於是,我的思考邏輯出現了障礙,學習的樂趣漸漸消失。面對眼前一堆的積木,我唯一可以做的,似乎就是硬著頭皮去把這些積木堆起來 (我們組織現在好像就是這種感覺)。
如果,真的只是「硬著頭皮堆積木」,其實也未有不可,如果我們能夠「鼓勵能容忍異己、欣賞別人」,然後再花時間引導我們去歸結出屬於我們的答案,這樣其實是很好,而且很有創意也很有成就。可惜,很可惜,我們什麼都有 (有最多的東西叫「努力」),就是沒有時間。所以,當我努力堆疊組合出成果時,面對的卻是來自各方反對的聲音:這裏不對、那裏不好、應該要這樣才對、我們要的不是這樣….長官的、客戶的、其他同事的….怎麼辦? 驗收壓力在即,只好硬塞。硬是擠成大家想要的標準答案,把多餘的角角砍掉,裏面有些空隙也不管了 (看不到就好),也許還有些積木沒有能堆上去,管他的,放棄吧,當做沒看到 (以系統開發流程來看,這些被放棄的積木,通常會是「測試」,因為他在最後面)。為了績效、為了驗收,交差了事成了最後不得以的指標….~>_<~。
當然,有了一次的堆疊經驗,其實下次應該會堆的更快更好,所以,一次的失敗,沒什麼好難過的,對吧!!!! 不對,大錯特錯,因為資訊進步的速度很快、非常快、實在太快了。原以為我今年堆積木的經驗可以讓我明年堆的更順手一些 (空隙較少、要削掉的地方也較少、還可以放一兩塊「測試」的積木上去);很可惜,到了隔年,積木變了;有一些的形狀改了,有一些被取消了,還有一些新增加的,更糟的是,最後要組出來的成品形狀也換了。我的天呀….~~~~~~>_<~~~~~~ !!

(2).CMMI

之前說過,其實我是贊同CMMI,就像贊同建構式數學一樣 (目前看來,我們的CMMI跑的跟建構式數學似乎很像,只是CMMI沒有家長會罵)。我,後天的思考邏輯缺陷,造成我在學習、實作CMMI流程時,有著更多的問題與無力感;發現,依我的現有的思考邏輯方式,到要能好好實作CMMI,應該必需比習慣「加法邏輯」的人多付出兩倍的時間才行。也就是說,如果歐美國家,從CMMI LV2到CMMI LV3 要3年,那麼,我們應該要6年才合理。我覺得我們必須多花一倍的時間,去調整我們原有的思考邏輯方式,才能真的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。想到這裏,原來很有興趣想看看「凌群」是怎麼通過CMMI LV3的,現在卻有種強烈的感覺,應該可能也只是會看到一個被砍削過的積木堆而已。
個人是這樣覺得的,我們的CMMI LV3是個硬塞出來的結果,這個積木堆裏有不少空隙,有些積木則被削過、砍過,當然,有些積木則被暗暗藏了起來,不讓別人看到 (尤其是稽核員),我們呈現了一個標準答案,我們通過了CMMI。當LV3通過的時候,我記得我們的資工所PQA說了一句很有趣的話:「我沒想到我們的工程師這麼會說話」。這裏想反駁一下,其實,這就是我們的強項:找出標準答案,背的滾瓜爛熟,然後漂亮的通過考試;我們不是很會說話,我們只是很習慣背答案!!
講到這,突然對2006年通過CMMI LV5深具信心,真的。因為,到了考試前夕,我們應該有辦法找出標準答案、列出題庫,然後讓我們的工程師背的滾瓜爛熟,再一次讓稽核員訝異的發現,我們的工程師很會說話,然後再一次漂亮的通過CMMI LV5。帥吧、漂亮吧、台灣就是醬厲害。

(3).未來

沒有未來….這樣說也許太悲觀了。我的父親現在在大陸工作,因為他們的工廠應美商要求,整個搬到了大陸。也應美商要求,最近剛通過ISO 9002。很好玩,跟我們很像,也許真的是中國人的天性 -- 把文件做的漂亮漂亮,然後就通過了….不過,大陸有些學校也開始實施「建構式數學」了,只是,他們不像我們一下子全面實施,他們將資源集中投入,將所有的專家都丟到幾個學校去,而且不准家長抗議。當然,這樣不一定好,因為資源的集中,很容易就有不公平產生,會有很多地方相對沒有足夠資源從事教育。而且,這一批「建構式數學」白老鼠,在目前的考試制度下,也很難與其他傳統教學下的學生競爭。但,反正人家專制;雖然犧牲了一些人的利益,但也相對的造就了未來的希望。然後呢,台灣只好「順水推舟」、「水到渠成」的被邊緣化了….
其實,我們也是有未來,只要大陸方面因為經濟的起飛造成政治的民主改革 (只要變得民主,就會變得難以集中資源,就會出現像我們這樣的問題),我們就還有希望。我們只要能好好利用我們的優勢(做文件、背答案),領先佔據市場的有利位置,將落後的敵人排擠開外。接下來,我們可以等我們的「建構式數學」白老鼠長大成人,進入工作領域,然後真的開始創立屬於我們自己的創意,開創出屬於我們特有的未來…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