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/09/10

應該有的心結

最近,客戶希望我幫忙整理一下系統文件,並且也為系統維護人員做一下教育訓練;他希望,如果發生一些問題,可以做一些簡單、初步的處理。其實,這件事他跟我提過好幾次,我同意他的看法,我也認為這是我應該做的事 (而且,如果做的好,還可以減少我的負擔);然而,實際的工作執行進展,卻與理想差距甚遠。為什麼呢?

理論上,一個系統開發完成後,應該就會有系統文件的產出。所以,所謂的"整理一下系統文件"應該也只不過是把原來的文件做一下整理修改就好;很可惜,不是這樣的,我所產出的系統文件,大概只述說了系統 10% 的事實,而一份只有 10% 的文件,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,對我而言,其實用性可能接近於零。要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,必須了解我的工作流程;不過,在解釋我的工作流程之前,我可以先預測客戶要我"整理一下系統文件"這個工作的最後結果:再做一份涵蓋度只有 10%的系統文件....

OK,下面開始用圖形的方式介紹我的工作流程。這裏不特別對圖形符號多做說明,因為,我好懶。反正,第一張圖是當接到一個工作時,決定執行策略的流程。我們幾乎都是走"分散"的路線,除非這個工作真的被細分到非常的小(1、2個小時)...

接下的第一張圖,就是工作的基礎流程。在這張圖裏面會有一些 "進入:[XX]模式" 的方塊,代表會進入 [XX] 子流程。其中真實的工作模式有四種,也只有經過這四種模式,才會達到工作完成的結果。這四種模式為:[隨便]>顧名思義,就是,隨便了啦...;[決鬥]>就是時間很趕,所以,也有一點隨便了啦...;[真的做]>這種情形,幾乎只發生在程式撰寫的時候(不包括debug)...;[實作練習]>這是我這幾年最常使用的模式。[隨便]、[決鬥]、[真的做]這三種都很容易明白,所以我只對 [實作練習]模式做另外的說明。
點選看大圖

接下來,我們來看一下[實作練習]模式。實作練習其是就是因為我們對某項技術的掌握度不足,卻又沒有足夠的練習空間與時間,所以只好用實際的工作來練習。這種運作情形,通常都沒有什麼好結果;比方說以我的情形來看,我的路線通常會變成:沒有把握->很煩->時程逼近->找人討論更煩->隨便啦...

為什麼"找人討論"會更煩呢,那就要看一下接下來的兩張圖。第一張是"準備找人":

第二張是"討論中":

有沒發現,我好像常常會進入[煩燥]模式。下面這一張[煩燥]模式的圖;也就是因為經常進入[煩燥]狀態,所以,其實我有一大半的時間都在"發發呆,做雜事"的情形下渡過。

最後,來看一下讓人更加無奈的流程,[下次再說]。這個流程本來就充滿不得已,而且,記住,因為之前的工作被打斷了,所以,就算想起來要從哪裏繼續下去,也都免不了的必須讓腦袋瓜從頭開始。差別只再於,上一次的工作,是否有讓自己了解工作要怎麼做 (有果有的話,可以快樂的進入[真的做])。

好了,回到最上面的問題,今天客戶要我整理系統文件,並且對系統維護人員做教育訓練...如果是要寫使用手冊,並且對使用人員做教育練訓,我大概還有 6成的把握。可是,系統文件到底該怎麼寫,系統維護人員到底該怎麼教,我怎麼可能知道 (有誰知道的,可不可以分享一下呀!?)。好吧,我想我已經進入[煩燥]模式了。我猜,最後大概還是會不得已的進入[決鬥]模式,隨便交差了事...

PS:我在第一張"工作基礎流程圖"的說明,有這麼一段話:「在這張圖裏面會有一些 "進入:[XX]模式" 的方塊,代表會進入 [XX] 子流程」。大家不會想,既然是"子流程",為什麼不叫"[XX]子流程"就好,偏要叫"[XX]模式"。這是因為,我一開始畫圖的時候,還不清楚我該怎麼畫才好,等到我畫到一個程度,我才發現到原來我的圖的結構會有這樣的階層性,可是,我已經懶得回去改字了。其實,我有一大堆的文件都有這種情形,甚至,我所開發的系統也有這種情形 (原本應該只是雛形,卻愈加愈大,最後還被趕鴉子上架)。這些東西,都會自然的、必然的被我丟到思想的垃圾筒..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